找到相关内容2450篇,用时10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洪州宗心性思想评述

    提出的「平常心是道」的命题以及在基础上展开的「触类是道」、「即即佛」与「非非佛」、「清净本心」与「见闻觉知」、「即是佛」与「无心是道」、「有情无佛性」与「无情有佛性」等思想内涵及其实质。文章...包括了迷与悟,而不偏颇任何一方的整体的;也就是众生日常现实的。平常心具有天然性、整体性和现实性的特征,平常心见于日常的行、住、坐、卧的起居动作。所谓「道」,道一说:「道即是法界」,处「法界」即指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3870821.html
  •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(1)

    呜呼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。迦叶授之阿难。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。鸣授龙树。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。论度东夏独淮河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。南岳从而照即复于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。斯止观之用验矣。我大师惜之无闻后代。从大悲数万言。目为大乘止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。分为二卷。初卷开止观之解。次卷示止观之行。解行备矣犹目足焉。俾我安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。噫斯文也岁月辽远。因韬晦于海外道将复行也。...

    慧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21880942.html
  • 论天台宗智顗止观体系的建立过程

    道心。在其他经论里菩提的意思是“觉”,发菩提即发觉悟之处道心的意思与之一致。   为什么必须发菩提呢?因为人都具有思虑认知的能力(虑知之),由于其思虑认知的内容不同,就会行不同的道。他...发无漏心行二乘道,也还是“涅槃如獐独跳。虽得自脱未具佛法”,不是大乘所行。所以发的不同,会造成不同的结果,要解脱就必须发菩提。那么菩提是怎样的的呢?他说“历一切根尘三业四仪生心动念。皆观察勿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1245279050.html
  • 天台早期禅法的心性说

    贡献。   ‘’与‘性’这二者,在佛教里经常是没有固定概念或意义的,有时侯这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,有时候又是完全相同的一个意思。然将二者合起来说...lsquo;释名义’中表现得很清楚。今分别引述如下:   (1) 即是‘自性清净心’。从无始劫以来,虽被无明烦恼等一切杂染诸法所遮蔽,本性并没有因此而改变...

    达照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194339259.html
  • 虚云禅师:栖霞寺规约

    。所以端正其。以為根本。學道者學。修行者修。參禪者參。念佛者念。凡一切應事接物。逆順境緣。降伏。處眾則溫柔。臨財則清廉。事上則忠誠。御下則寬和。待人則公平。分物則平等。乃至一切處。一切時。皆所以陶鎔此。鍊磨。收攝。使其不得恣縱偏枯。貢高驕慢。若有一毫淘汰不淨。則為魔障。無益於身。非所以學道也。切宜留心恪遵。戒為持身之本。成佛之基。單精於持戒。...

    虚云禅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虚云禅师|栖霞寺规约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4239701.html
  • 雲棲禪寺萬年簿序

    。第一色慾也。誡之誡之。違者重責。三業之中。意業極重。凡一切善惡。俱起於意根。起念正則為十善。起念邪則為十惡。所以端正其。以為根本。學道者學。修行者修。參禪者參。念佛者念。凡一切應事接物。逆順境緣。降伏。處眾則溫柔。臨財則清廉。事上則忠誠。御下則寬和。待人則公平。分物則平等。乃至一切處。一切時。皆所以陶鎔此。鍊磨。收攝。使其不得恣縱偏枯。貢高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2540207.html
  • 朱子对佛教“观心”“识心”之说的理解

    “观”字、“识”字,即是以此为客体,而复另有一心以观,这不管从理论上或实际工夫上都是说不通的。因此他对“观心”与“识心”之说皆有所批评。对“观心”说的批评,主要从“操存”工夫的角度立论;对“识心...一而不二者也,为主而不为客者也,命物而不命于物者也。……今复有物以反观乎,则是之外复有一心,而能管乎也。然则所谓心者为一耶?为二耶?为主耶?为客耶?为命物者耶?为命于物者耶?亦不待教而审其...

    黄莹暖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5142047.html
  •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讲要

    菩提。  论标法界而归敬菩提心者,作者以为二名之义相贯也。论文下出异名中有颂云,‘心性明洁,与法界同体’,长行引《不增不减经》释言︰‘舍利弗,清净法性即是法界,我依自性清净心说不思议法。’中法界就心法性言,即《胜鬘经》所谓如来藏,今乃以菩提说之。菩提一词梵文为合释(解合释之法曰离,即分析而见其关系也),有二种释法︰持业释者,菩提即,菩提觉义,能觉故。依士释者,谓是于菩提上...

    吕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2366670.html
  • 南岳慧思---双开定慧(1)

    ”,乃是宇宙万有之本体。这在他的《大乘止观法门》开卷对进行的七种“释名义”中表现得很清楚。今分别引述如下:   (1)即是“自性清净心”。从无始劫以来,虽被无明烦恼等一切杂染诸法所遮蔽,本性...清净心相背离的。“既无无明染法与之相应,故名性净。”处指出了“无明染法无可与相应”,这与早期印度的心性说是相吻合的,心性与无明烦恼不同类,也不相随顺,所以心性原本是寂静的,即可归纳为“性寂”之范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2167186.html
  • 中国禅宗即即佛与儒家即理

    。”这说的是马祖道一禅师以“即即佛来”接引门人。《传习录·卷上》[4]说:“即理也,天下又有心外之事、心外之理乎?……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,不须外面添一分。”这说的是心学强调即理的重要性。既然...理学与心学的共识。《传习录·卷上》说:“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,不须外面添一分。”又说:“至善只是纯乎天理之极便是,更于事物上怎生求?”这表明,人之天理就是至善,是能够区别善恶的无善无恶的至善。在...

    恒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15443485.html